一曲《流水》撥動千年古韻
從1267歲的“九霄環佩”感受中國古琴的獨特魅力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碧拼蹙S一首《竹里館》,寥寥數語勾勒出高雅絕俗的境界,令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傾倒。
倘若把目光從詩文中抬高幾寸,思考一個問題,唐琴到底是什么聲音?想必不少人都會愕然。
幸而,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彌補了這個遺憾。日前,她用唐代古琴“九霄環佩”奏響了一曲《流水》,穿越時空撥動了千年古韻。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張發出渺遠悠揚琴聲的古琴,已足足1267歲了。
“九霄環佩”曾是蘇軾的樂器
李蓬蓬這次演奏的唐代古琴,名叫“九霄環佩”,桐木為面,梓木為底,工藝極為考究。
古之良琴,其必存銘。如唐琴“太古遺音”就鐫有宋代大儒朱熹的手書。明琴“奔雷”更有意思,刻有題款“南北東西幾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足見藏者是這張琴的“真愛粉”。
“九霄環佩”自然也不例外,琴背陰刻“九霄環佩”四字,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刻有“東坡蘇軾珍賞”等印章,也就是說,這張琴曾是蘇軾等人的私人藏品。
1267歲的唐琴為什么還能彈出如此美妙的樂音?不少網友很好奇。
“九霄環佩”的原主人蘇東坡曾寫過一首《琴詩》,詩中就有答案——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詩文通俗易懂,可背后的哲理卻耐人尋味。在蘇東坡看來,只有人琴合一才能最大地發揮其審美價值。彈奏,是對一張古琴的最大尊重。
“浙派古琴”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霞影琴館現任館長章怡青也曾有緣親撫“九霄環佩”。
章怡青告訴潮新聞記者:“‘九霄環佩’早些年一直在李蓬蓬的父親、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先生身邊,十余年前曾帶來霞影琴館,我也有幸彈過。古琴作為實用樂器,面板底板取材通常較厚(琵琶、古箏則較薄),不易損壞,在制作工藝上就考慮了流傳性和使用性。同時,古琴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哪怕是經歷時代更迭、戰亂動蕩,都會有人想盡一切辦法去保存。唐代古琴穿越千年仍能發出天籟之音,與一代代傳承者、守護者是分不開的!
從太古到太空,知音是永恒的追求
《高山流水》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相傳,琴師伯牙在荒野中彈琴時偶遇樵夫鐘子期。彈奏時,伯牙心里剛想到高山,鐘子期便說“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繼而想到流水,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訝于這種超然的默契,兩人自此結為知己。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
伯牙這一摔,摔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多個典故:“知音”“高山流水”“伯牙絕弦”……也摔出了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此曲在唐代又被分為《高山》《流水》二曲。李蓬蓬一曲《流水》,以唐琴奏唐曲,正是對那個古琴輝煌時代最好的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8月22日,美國向外太空發射了“旅行者號”,并精選了27首最能代表地球人類的音樂,刻錄在金唱片上,希望借此向未知的太空傳遞人類的文明信息。中國古曲《流水》也入選其中。
高山流水覓知音。這或許是內斂的中華民族對茫茫宇宙的浪漫情懷。
浙江省博物館共藏有31張古琴
浙派古琴是中國古琴史上第一個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2008年,浙派古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章怡青介紹,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發源于杭州,在此之前古琴不分流派,只籠統地分為南方和北方。宋人成玉磵的《琴論》中就有記載:“京師,兩浙,江西,能琴者極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師過于剛勁,江西失于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闭f的就是浙派古琴質樸而不粗俗、文雅而不浮夸的藝術風格。
浙派古琴創始人為郭楚望,代表曲目《瀟湘水云》。古琴申遺成功后,浙江走出了兩位國家級傳承人鄭云飛先生和徐曉英女士。其中,徐曉英女士正是章怡青的母親。
除了古琴文化源遠流長,浙藏古琴同樣在國內首屈一指。浙江省博物館共藏有31張古琴。大部分為“民國古琴第一人”九嶷琴派創始人楊宗稷的舊藏。唐琴“彩鳳鳴岐”更是被楊宗稷贊譽“聲音絕佳”“鳳毛麟角”,被評為浙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由浙江省博物館的官網可見,“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是武林館區的基本陳列。
據悉,隨著浙江省博物館從“武林時期”走向“之江時代”,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將于5月4日正式閉館,包括唐琴“彩鳳鳴岐”在內大量珍貴文物將移藏至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和之江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