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因為突然被發現的子彈和彈片,兩位浙江老戰士的故事登上熱搜。一位是嘉興平湖97歲老戰士羅錦文,另一位是麗水景寧95歲老戰士梅裕長。
病床上的羅錦文和人打招呼。
兩位老人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都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都曾在戰場上受傷,在身體里留下了子彈或彈片。但他們深藏功名70余載,極少向身邊人提及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如果不是因為兩位老人生病去醫院,醫生拍片時發現了這些特殊的“軍功章”,他們還會繼續將秘密掩藏在心底。
羅錦文:軍人的榮譽絕不能丟
見到羅錦文時,97歲的他正靜靜地坐在老年康復護理院的輪椅上。
“74年了,那顆子彈還在里面!彼覀燃绨,緩緩道出背后的故事。
羅錦文是原平湖縣城關鎮人,父親早逝,家境清貧,從小就是個苦孩子。1949年初夏,城關鎮發布一則征兵通知,熱血青年羅錦文報名了。
熱血青年走上報國路
23歲入伍,7年的軍旅生涯是羅錦文一生引以為傲的經歷。
1949年5月,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3個軍于蘇州、常熟、嘉興等地集結,羅錦文正式入伍。眼前的他,耳朵和眼睛已經因衰老而退化,但仍然能清晰準確地報出當時所在部隊,“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31軍92師276團3營機槍連!”
雖然腰有些彎了,但依稀能看出羅錦文當年的挺拔身材。由于個子高、體能好,羅錦文當上了重機槍手,“其他平湖的同年兵,都是步兵!彼恼Z氣中滿是自豪。
重機槍手很重要,需要用火力壓制敵人,好讓戰友們有機會沖鋒陷陣。深知責任重大,羅錦文鉚足了勁刻苦訓練!霸诟=ㄊ{的打敵機訓練中,由于我槍法精準度高,得到了三等功獎勵!绷_錦文回憶。
1949年9月,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發起漳廈戰役!斑@是我入伍后參加的第一場大戰!绷_錦文說。激戰正酣時,羅錦文突然感覺右肩膀一痛。原來,他被一顆流彈打中了,頓時流出血來!爱敃r沒空理會,等到戰斗間歇,才叫來衛生員!绷_錦文說,衛生員上來摸了摸,沒摸到子彈,就簡單包扎了下。
輕傷不下火線!羅錦文說,機槍手是戰場上陣亡率較高的兵種,他有很多戰友在戰場上倒下了就再沒有起來。顧不上到后方醫院治療,他繼續奔赴前線戰斗,直至1949年10月,戰役勝利結束。由于當時戰場條件差,戰事又緊,羅錦文怎么也沒想到,那一顆子彈從那時起就留在他的身體里。后來他右肩上的傷口慢慢結痂了。
羅錦文右肩的子彈。
1951年5月,羅錦文主動請纓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50軍149師警衛營3連的一名戰士!霸谏虾nI了外套和干糧,下午就到了遼寧,天黑時已經在鴨綠江的另一邊了!绷_錦文至今仍然記得那趟北上的列車和經過的車站。
又是一個炮火連天的戰場。羅錦文所在的警衛連,負責修建坑道工事,構筑集戰斗坑道、交通坑道和屯兵坑道為一體的“地下長城”。
在敵人的炮火下挖坑道,談何容易?這是體力活與技術活,更考驗意志與毅力。再加上朝鮮戰場天寒地凍,土石堅硬,當時的作業工具又嚴重不足,挖坑道異常辛苦。羅錦文和戰友們24小時三班作業,“能多挖一米是一米,堅決完成任務!
依靠坑道戰等作戰方法,中國人民志愿軍有效削弱了敵人炮火的殺傷力,較好地保存了志愿軍有生力量,贏得了戰場的主動權。構筑“地下長城”任務完成后,羅錦文又參加了守衛機場、值守防空哨等任務,因表現突出被任命為副班長。
1953年7月,羅錦文隨部隊撤出朝鮮回國,1955年5月復員返鄉。
身體里的“秘密”被發現
脫下軍裝,羅錦文帶著洗得發白的背包返家,還帶回一枚三等戰功紀念章、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和肩頭那顆不為人知的子彈。
從戰場沖鋒陷陣到回歸平凡生活,羅錦文和大多數無名英雄一樣,隱匿在沉默的時光里,用一只箱子鎖住了浴血奮戰換來的榮譽。
干過竹器店業務員,當過橡膠廠一線工人……1962年,羅錦文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妻子和剛出生4個月的兒子,支援一線農業生產,在農村一呆就是近30年。
他的生活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本色,家具電器都是有年頭的“老物件”。沉默寡言卻心態豁達,是兒媳柳燕眼中的羅錦文。對于過去的參軍歷史,羅錦文幾乎沒跟小輩們提起過,“只知道公公年輕時當過兵,上過朝鮮戰場,但連他是做什么的我們也不知道!
如果不是兩次去醫院看病,可能到現在都沒人知道羅錦文身體里的秘密。
孫子羅翔回憶,2012年,86歲的羅錦文因要做一個小手術,被送到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醫院。術前檢查時,醫生發現他身體里可能有鐵塊。
羅翔問爺爺:“你身上帶東西了嗎?”羅錦文摸了摸右肩,思來想去,答道:“沒有帶,但是以前負過傷!彼@時才想起,自己被流彈打中過。
“我們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他說是年輕時打仗留下的,沒有提更多,也不讓我們跟別人說!绷啾硎,因為當時已經不能通過手術取出了,且沒有對日常行動造成太大的不便,家人們便都遵從老人意愿,維持原狀。
直到去年11月,羅錦文因吞咽困難來到平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做手術,結果把大家都嚇了一跳——X射線下清晰地看到,老人肩膀里有一顆長約3.5厘米的子彈。
梅裕長身上殘留的彈片。
醫生檢查后發現子彈位置較為隱蔽,正好卡在兩塊骨頭中間,難怪當初衛生員沒發現。由于老人年事已高,為解決日常進食問題,醫院為他進行了食道支架植入手術。由于這顆子彈對老人平日生活影響不大,醫院和家屬商量后仍然保持原狀。
“平時感覺不到子彈,除了陰雨天右肩和胳膊有些酸痛!闭f起肩膀里的子彈,羅錦文顯得很平靜,“相比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已經很知足了!彼f。
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
認識羅錦文的人,都說他很珍惜軍人的榮譽,卻從不以此要功勛待遇。
羅錦文下鄉過的原共民大隊(后并入鐘埭村)黨支部書記徐仁法說:“我們當時只知道他當過兵,具體參加過什么戰役,他沒有跟我們說過,受傷的事也沒說過,更沒向組織提過任何特殊要求!
過去的幾十年中,羅錦文的家庭并非一帆風順。但他始終教育后輩,要自力更生不求人。
“2000年,我們夫妻雙雙下崗。公公鼓勵我們要自己想辦法,不要麻煩政府!绷嗾f,后來她在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中實現了再就業,丈夫羅繼勝懂水電技術,接了一些水電裝修工程,兒子羅翔也通過自己努力,成功入職嘉興一家國有企業,一家人的日子逐步好起來。
羅錦文這輩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因為一場火災。
1991年,羅錦文結束務農回城,一場火災把他家“壓箱底”的寶貝——三等功獎章及退伍證明材料等全部燒毀。于是,他向當時戶口所在地的鐘埭鎮人武部鄭重提交了一份“遺失申請書”,獲得了蓋章認定。
羅錦文的紀念章。
這份“遺失申請書”,至今一直珍藏在羅錦文臥室的抽屜里。幾年前,羅錦文妻子過世,羅翔在整理奶奶的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了這份蓋了章的申請書,“那次我才了解到爺爺的參軍歷史!
對羅錦文來說,錢財都是身外物,但軍人榮譽和身份絕不能丟。2019年和2020年,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交到羅錦文手里。他就像收到了這輩子最好的禮物,拿在手中看了又看,喃喃自語道:“國家還記得我!
接受采訪時,躺在病床上的梅裕長對著鏡頭敬禮。本報記者邱建平攝
硝煙散盡,那顆“長”在羅錦文身體里的子彈,像是一枚“看不見”的勛章。它在羅錦文體內,默默燃燒了70余年,如今終被世人看見和銘記。
梅裕長:為國家做貢獻的證明
3月下旬,山城景寧的春雨隨風落在行人臉上。初見梅裕長,是在醫院病房內,他剛做完手術不久,正在臥床休息。見父親睡著了,女兒梅振連裹了裹被子,生怕他著涼。她輕聲告訴我們,父親體內彈片已被取出,目前身體恢復良好,很快就能出院了。
時間回到半個多月前。那天,95歲的梅裕長不小小心摔傷,前往醫院就診。醫生驚奇地發現,老人的髖關節里竟然有幾塊彈片。詢問家屬后才知道,原來眼前這位平凡的老人,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炮彈襲擊。這些殘留的彈片,已嵌在他身上70多年!
不怕死的戰斗英雄
梅裕長出生于1928年,景寧縣大漈鄉潘宅村人。1949年,21歲的他參軍入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多次負傷,三次榮立三等功。
在臨海參加集訓、舟山戰役、抗美援朝……7年軍旅生涯中,梅裕長記憶最深刻的,還是抗美援朝戰爭!捌D苦,殘酷!”這是他最真實的感受。
2020年,景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曾采訪梅裕長,拍攝了一段口述歷史紀錄片。
紀錄片中,梅裕長講述了志愿軍在大山中遍地挖坑道的情景!拔液蛻鹩褌冏阕阃诹藘蓚月。白天住在坑道,躲避敵人偵察和進攻,夜晚再出動,和敵人作戰!泵吩iL感慨,白天敵機太多,炮彈下雨般落在志愿軍的陣地上。炮彈一響,就炸出幾米深的彈坑,坑道上方撲簌簌地往下掉土,沒過兩分鐘山頭就炸成了平地。
待在坑道的日子不好過,尤其是缺水。梅裕長回憶,有時要三四天才能喝上一口水。為了生存,戰友們想盡辦法,有的喝雪水、有的喝馬尿,志愿軍靠這種意志力,熬了下來。
一邊倒的裝備優勢,注定了這場戰爭的殘酷。一次戰斗中,一棵棵大樹被密集的炮火不斷轟倒,七零八落地滾壓到志愿軍身上,藏在灌木叢里的梅裕長被壓住了下半身。他忍著劇痛,用一只胳膊撐起另外半身,為機槍瞄準騰出空間。
“當時不害怕嗎?”曾有人問。
“首長告訴我們,面對敵人,只要不停地開槍,就會不緊張!
梅裕長很快就意識到了戰爭的殘酷。隨著這場戰斗結束,他猛然發現,周圍的尸體已堆積成了小山。敵人全部撤退后,雙腿受傷的他只能用兩只胳膊撐著身體匍匐下山,最后還是戰友背著他一路狂奔,送到后方醫院救治。
這并不是梅裕長第一次在戰斗中受傷!案赣H跟我說過,他還參加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當時也被彈片擊中!泵吩iL的大兒子嚴振凡向記者展示了父親的復員證,內頁赫然寫著“三次榮立三等功”。
“父親身體里的彈片,已記不清具體是哪次戰斗受的傷了!眹勒穹舱f,父親常年和腰痛作斗爭,直到這次去醫院才知道病痛的來源,竟是70多年前殘留的彈片。
梅裕長得知真相后,卻將它們視為“軍功章”:“為國家做了貢獻,這就是證明!”
“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梅裕長是大漈鄉年紀最大的黨員。一提到梅裕長,村民們都交口稱贊。
聽說梅裕長快出院了,今年72歲的潘宅村村民潘昌賢心里很急切,想第一時間去家里看望他。
“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潘昌賢的一句話,牽出了60多年前鮮為人知的一段往事。
根據最初安排,戰爭結束后,梅裕長可在東北一家兵工廠工作?山涍^慎重思考后,梅裕長選擇回鄉復員,將自己的后半生奉獻給日思夜想的故鄉。
“這是很多抗美援朝老兵的選擇!本皩幙h退役軍人事務局辦公室副主任張國東解釋說,經歷過生死戰場的軍人,對家鄉的感情尤為強烈;剜l后,他當了一名村干部。
保家衛國的梅裕長,回家第一年就做了一件好事。
潘昌賢的哥哥潘昌友回憶,那是1957年的一個晚上。10歲的他帶著6歲的弟弟潘昌賢,準備去西岸底胡橋看皮影戲。經過村頭廟店的小溪旁時,弟弟不慎掉落其中!跋苌,那段時間又下大雨,水流較急!迸瞬颜f,那天夜里路上沒什么人,他整個人都懵了,急得大喊救命。
這時,準備去公社開會的梅裕長正好經過,聽到有人喊救命。顧不上脫掉身上的衣服,梅裕長迅速跳下河把孩子救上岸。在岸邊,看到潘昌賢把嗆進肚子里的水吐了幾口出來,他才默默離開。
“一開始這件事除了母親,家里人都不知道!泵氛襁B說,后來她曾問父親,父親對這件事輕描淡寫,只說自己當過兵,遇到危險去救人是應該的,談不上見義勇為。
而后多年間,梅裕長沒有主動與身邊人提及這件事。如果不是這次采訪,也許他救人的英勇事跡,就永遠藏在他心中。
剛正不阿的“梅爺爺”
村里的小輩都尊稱梅裕長為“梅爺爺”!袄蠣斪訛槿藙傉话,做事負責!迸苏迩按逯魅闻瞬@樣評價。
上世紀80年代,梅裕長敏銳地察覺到,村里山嶺綿延、交通閉塞,必須把路打通,這樣老百姓才能迎來好的生活。為了方便村里引入農機設備,他領著全村人克服勞動工具落后等困難,開始挖山掘路。
沒有工人,他就帶頭找破石子、做鋪裝。預算不夠,他就挨家挨戶勸說村民集資填補缺口。修建機耕路涉及改道,需要占用稻田,梅裕長還要做到公平公正,安撫好沿線農戶。
“別看路不長,只有3公里長3米寬,可這是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修建的,難度很大!”梅裕長家人回憶,那段日子天沒亮他就出門修路,直到太陽落山才回來,最終挖出了一條田間機耕路。
村中老人透露,梅裕長還擔任過大漈山林地的防護員。他對家鄉林木資源很是愛惜,別人想托關系砍伐牟利都被制止,為此還得罪了不少人。
潘昌元回憶,為了發展集體經濟,梅裕長主動帶領全村600人種植1200畝的藥材厚樸。優質厚樸要求生長在地深厚而疏松的山坡上。梅裕長就帶領村民,冒著寒冬燒掉草木,挖出山樹坑,到了春天再埋上種樹。在他的帶動下,潘宅村陸續種了茶葉、建造了畜牧場,完成了高山移民遷居,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即便如今已九旬高齡,只要身體允許,梅裕長仍積極參加各項黨員志愿者活動,發揮余熱,服務村民。
梅裕長的用心,所有人都知道。從尸體堆里爬出來的戰士,比誰都渴望和平富足的生活。
“父親一直教導我們,帶上鋤頭踏踏實實干農活,日子才會慢慢好起來!眹勒穹舱f。這是一個樸素農民的世界觀,也是一名退伍軍人的信條。